序言
“人文”一詞源自文藝復興,“國學”提倡,肇始于西學東漸。受人文濡染,承國學熏陶,皆華夏現(xiàn)代文明人之必由,是故,校園文化建設,當首倡國學與人文。
國學典籍汗牛充棟,人文史跡,浩如煙海。本書僅就校園文化墻、廊下楹聯(lián)、壁上警句及校藏名人字畫等編制經(jīng)緯,草創(chuàng)校園文化國學、人文卷,不過管窺蠡測,無當萬一。其未敢用之于學年、學段之講習,然自視足可裨益師生課外閱讀及書香校園、人文校園之建設。
古圣賢有云:自天子以至庶人,一是皆以修身為本。庶人修其身,不愧天子;天子不修其身,不足儕庶人。此足證“修、齊、治、平”之重要。彝訓炳然,百世奉習,禮儀之興以此,文教之昌以此。然“文革”以降,國學涂炭,中華少年漸漸不知有所謂經(jīng)、史、子、集;改革肇端,西風東漸,洋品舶來,往往魚目混珠,國人難免紛紛崇洋媚外。曾幾何時,信仰缺失,道德不齒,有識之士痛如切膚。不免振臂疾呼,倡導國學,倡導復興中華。此舉濫觴于校園國學啟蒙,由此發(fā)端,漸至五經(jīng)四書,進而求圣哲,立人極,大其心量而步入認識華夏人文之正軌。
師者所以傳道授業(yè)解惑也。學校所秉教書育人而繼往開來;所宜擇精語詳而以詔來學,培桃育李,以貢家國,此吾輩教書育人之重任在肩者。然本書稿之擇焉不精,語焉不詳,又且刊印草草,不足符吾等懸想,不免汗顏。
史學大家班固之言曰:修六藝之術,觀九家之言,舍短取長,可以通萬方之略矣。此本國學、人文卷校園文化叢書,不過他山之石,若觀此書之一葉,進而游弋于華夏乃至世界文化寶庫,遍覽國學、人文之春色滿園,庶幾可備家國之召喚矣。是為序?! ?
主編 史壯舉
責編 李金晨
2016年7月12日